>肉文辣文>大明:论老六,还得是爷爷您呐!>第163章朱寿一出手,就是他们的全部身价!
  如果这件事情,还不足以扭转徐妙锦对朱寿的看法的话。

  那么,接下来朱寿与徐增寿说的那些话。

  那就确定无疑,显露出了他绝非是口是心非的小人。

  雪灾赈济,是为了宣扬他的长干里大食堂,这个暂且不用说。

  可是徽州流民,他也准备赈灾。

  而且,根据他对徐增寿的说法,出钱的数额,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这种事情,他没必要对徐增寿说假话。

  如果说出来却没有做到,反而会让人心生嫌隙。

  朱寿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他真的是打算出十万两银子的粮食赈灾的!

  这是什么样的心怀天下苍生的胸襟?

  十万两银子,哪怕是在金陵城,拥有这样身家的豪商也绝对不多。

  但朱寿一出手,就是他们的全部身价。

  这人……

  徐妙锦突然发现,自己是真的看不懂朱寿。

  ……

  另一边。

  徐妙锦怎么想,根本不在朱寿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甚至不知道徐妙锦刚才就在后面偷听自己和徐增寿谈话。

  这次来找徐增寿,朱寿的本意就是想向他打探一下金陵城周边有没有什么适合以工代赈的地方。

  没想到,无心插柳,却让他捡了个大漏。

  解决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朱寿心情大好。

  从国公府出来,就立马朝家里赶去。

  本来他打算的是,让奶奶给老爷子传信。

  没想到,刚回到家,就见老朱愁眉不展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看到老朱,朱寿面露笑容迎了上去。

  “爷爷,今日怎么这么早便来了?”

  老朱叹了口气,说道:“咱这不是正发愁吗?朝堂上下,商议了数日,却连应天府周边大一些的矿产都未找出来,一群酒囊饭袋!”

  闻言,朱寿不由得一乐。

  他笑道:“如果只是这件事情,那爷爷你倒是不用太发愁。我这边,倒是有些谱了。”

  “如何能让咱不发愁……”

  老朱眼睛一横,但话说到一半,他突然理解了朱寿的意思。

  “什么?乖孙,你说你有办法了?”

  朱寿掏出梅山的地契,递给老朱。

  老朱不明所以,接过地契迅速扫了一眼。

  “这梅山只是应天府南侧的一处荒山,四处都无人烟。乖孙,你买这地花了多少钱?”

  朱寿伸出三根手指头,在老朱眼前晃了晃。

  “三百两?倒也不算是太浪费。”

  老朱点了点头。

  这年头,不能种田的土地压根不值钱。

  梅山那地方,不知道是为啥,地质一塌糊涂,堪称是种啥死啥。

  一座山上,连长成的树木都没有多少,远远看过去光秃秃的。

  这种地方,既不能用来种地,又不能修建景观别致的别院,就连鸡肋都算不上。

  三百两,就当是花钱买个高兴了。

  然而,朱寿下一句话,就让老朱的眼睛立马瞪了起来。

  “想什么呢,爷爷,我花了整整三万两!”

  老朱目瞪口呆。

  四目相对,几秒钟之后。

  老朱突然抬腿,将鞋子脱了下来。

  “咱看你是皮痒了,那么一块空地,花三万两,打死你个败家子!”

  从老朱脸色微变的时候,朱寿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老朱动作虽然利索,但也远远赶不上朱寿的反应。

  还没等鞋底落到身上,朱寿就一溜烟跑掉了。

  爷孙二人,一个追一个跑,绕着院子跑了好几圈。

  过了半晌,老朱终于气喘吁吁停了下来。

  终究是年纪大了,他怎么也不可能跑得过朱寿。

  “爷爷,您听我解释啊!”

  朱寿哭笑不得地看向老朱。

  没等老朱说话,他连忙道:“三万两银子是很亏,但如果我告诉你,梅山是一座大型铁矿呢?”

  听到这话,老朱当下就不喘了。

  “你说啥?梅山是铁矿?”

  老朱眨巴着眼睛,似乎完全没有反应过来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

  顿了顿,他才断然说道:“放屁!大明立国之后,那些风水堪舆师将金陵城的每一寸土地都翻遍了。若是梅山是一座铁矿,他们能不知道?”

  朱寿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明白老朱的意思。

  梅山这个地方,距离金陵城其实并不远,甚至几乎就是在金陵城内。

  从唐宋时期,金陵就已经是人烟密集的富庶之地。

  千百年来,如果真有铁矿这种重要资源,早就被人发现了。

  还轮得到大明来开采?

  老朱本能不信,也是正常。

  朱寿只能耐心解释道:“爷爷,梅山的铁矿,埋藏在地底,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

  老朱眨巴了下眼睛,问道:“真的有矿?”

  “真有!要不,我给您发个誓?”

  朱寿哭笑不得道。

  当下,老朱又瞪了他一眼。

  “好的不学,年纪轻轻的,发什么誓!”

  老朱知道朱寿的秉性,这个大孙子,如果是没有把握的事情,绝对不会信口开河。

  他说梅山有铁矿,那肯定就有!

  烦心了多日的问题,就这么轻描淡写被乖孙解决了。

  老朱心情无比畅快。

  天见可怜,这几日为了这事儿,他都不知道愁白了多少头发。

  上次见过朱寿之后,老朱回去了也仔细考虑了很久。

  毫无疑问,朝臣们提出来的那些办法,不是说不能用。

  但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流民而言,充其量只能保证他们饿不死。

  而且,还有激发民变的隐患。

  但是以工代赈,就能够完美解决这些问题。

  只是如何以工代赈,这就让老朱无比发愁了。

  一开始,他确实是想让流民去采矿。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

  应天府周边,压根没啥像样的大矿。

  另外,大搞基建倒也不是不行。

  如果是十年前,老朱肯定会毫不犹豫让流民去修城。

  可惜的是,应天府的城建,早就给弄得差不多了。

  当初城墙修好之后,老朱一高兴,还杀了一个江南首富助兴。

  现在想起来,真是悔不当初。

  事到临头,才发现啥事儿都做在前面,未必是件好事。

  今日老朱来找朱寿,本来也是为了散散心。

  他没指望朱寿能够提出啥解决的办法。

  没想到,朱寿一回来,就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

  老朱看着朱寿,眼神之中满是欢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